林濁水觀點》請由多數黨組閣踏出政治和解的第一步

: terrsadar22

參與討論
0.99
頭像
評鑑名單
註冊時間: 2015/11/11 週三,3:02 pm

http://talk.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1578609

新聞來源:自由時報
林濁水

毛內閣總辭堅持不接受慰留,馬總統希望和蔡英文主席協商國會多數黨組閣,蔡主席拒絕,認為馬總統應組看守內閣,並且將在國會通過《總統職權交接條例》限制看守政府的職權。
於是選舉剛剛結束,一股煙硝味已經開始升起。
由於蔡主席一再強調他未來將領導和解,進行協商,結來政黨惡鬥,那麼建議蔡主席不妨以領導多數黨組閣來做為和解的第一步,讓憲政空窗期的爭執煙硝化解於無形。

馬英九臨去秋波,拋下多數黨組閣的燙手山芋,讓選戰才剛結束,煙硝味隨及升起。(記者方賓照攝)
由於蔡主席曾一再強調她長時間結集了300多位專家學者,對國家未來大政方針做了周詳深入的規劃,她又遍訪了各界人才,因此,今天她不領導國會多數黨馬上接掌內閣顯然並不是還沒有做好執政的準備,而是另有考慮。依蔡主席說法,不接掌是因為多數黨組閣不符合憲政精神不符合憲政慣例,和這樣做「 會亂」。
首先,蔡主席擔心「 會亂」恐怕並不是沒有根據的。
根據所在就是馬總統過去的行事作風。
馬總統在九合一選舉之後,雖然辭去了黨主席,但是對黨最重要的總統候選人提名,卻仍然強力干預,終於導致國民黨爆發不得不換柱的一場大內鬥,而使國民黨走向選舉徹底崩盤的局面;又如馬習會,他以總統之尊搶奪陸委會主委的位置主持記者會,推翻陸委會編寫的劇本演出一個中國原則的敗筆。
現在,馬總統打電話給蔡主席說要和他「協商」多數黨組閣事宜,依據憲法,總統擁有閣揆任命權,但是各部會首長由閣揆提請總統任命,組閣權在閣揆,因此馬總統一旦決定由多數黨組閣,只要直接任命多數黨推薦的閣揆就好,並没有進一步發揮事必躬親的舊習和蔡主席協商組閣的必要。在這段期間,更有國民黨方面放話馬總統國防外交權不會交出來,這些訊息都難免讓人擔心他話雖然說的是由多數黨組閣,但是他並不是真的願意放手。

蔡英文認為多數黨組閣不符合憲政精神不符合憲政慣例,和這樣做「 會亂」而「 會亂」得根據就是馬總統過去的行事作風。(資料照,中央社)
假如在多數黨組閣後,馬總統仍依過去作風仍然不肯真的放手,依當前體制,多數黨一旦組閣,內閣的施政不可能有他干預介入行空間,但是他如強力作為,雖然毫無實質作用,但難免亂相百出;然而若因為這一層顧慮而由失去民眾信任的馬總統繼續主導長達四個月的空窗期的看守內閣難道就不會亂嗎?
這一點蔡主席顯然並不是沒有疑慮。針對疑慮,她的方案首先訂定《總統職務交接條例》來規範馬政府。
坦白講,藍綠雙方在《總統職務交接條例》的制定上已經糾纏多年了,雙方都一再依自己在朝在野的位置變更立場互相交手,因此,今年不論交接條例會不會通過,立法過程尖銳對立將是必然的,縱使通過,馬總統會怎樣處理也難以預知。毫無疑問這法案是典型的爭議性法案,若蔡總統還沒有就職,立法院就為這法案爭持不下,恐怕會為蔡主席期望的政黨和解添加許多困難。

藍綠雙方在《總統職務交接條例》的制定上已經糾纏多年,今年不論交接條例會不會通過,立法過程尖銳對立將是必然的。若蔡總統還沒有就職,立法院就為這法案爭持不下,恐怕會為蔡主席期望的政黨和解添加許多困難。(資料照,記者簡榮豐攝)
其次,她主張由馬總統組成一個「要與各政黨保持密切溝通和協調」、「謹守分際,尊重國會的新民意」、「政策能夠符合新的民意」的「看守內閣」。
無疑的,這是很奇特的主張,因為所謂看守內閣就是舊政府不只因為改選而失去執政的正當性,而且由於他的政治信念不符合當前的多數民意,沒有能力也不被信任可以依據新的民意推展政策,所以只能做些例行業務的意思。今天蔡主席卻一方面擔心空窗期太久,自已代表的新民意不能及早成為國家執行的政策; 一方面又不願多數黨及早組閣,便主張了要馬總統組成依據多數黨意旨推動符合民意的新政策:一種非常特別的看守內閣來解決問題,這一來問題將會有一大堆:
1、「看守內閣」既然是「尊重」新國會推動符合新民意的政策當然是提出新政策了。這豈不是不符合看守政府只能維持例行作業不能提出新政策的原則?
2、舊政府敗選正是因為它的價值觀和當前的社會主流有落差,舊政府甚至到了對社會主流價值陌生的地步,以致於失去了掌握新民意的能力造成的。這樣的舊政府怎有能力提出符合新民意的政策?這一點,蔡主席她認為可以透過「與各政黨保持密切溝通和協調」來解決,但這豈不是叫舊政權放棄自己信守的價值觀和理念,而聽從新國會多數黨的指示,依多數黨的價值觀提出和舊政策不同的新政策?那麼舊政黨裏找得出這麼多願意在長達4個月的時間,聽從和自己一向信守的理念不能符合的意旨而認真施政的「政務官」嗎?這不會太為難看守內閣閣員嗎?
如果他們願意這樣做而甘之如飴,他們還能叫政務官嗎?如果可以這樣做,那還有所謂政務官為自己的信念負責,依自己的信念而決定去留的事嗎?
3、縱使他們願意執行依據他們反對且生疏的信念規劃出來的政策時,能做到得心應手,讓新的多數黨會滿意嗎?如果不滿意怎麼辦?這樣一來,看守內閣豈不是要經常要和新多數黨協商溝通甚至天天處在察言觀色的處境?在這樣不安的心境下他們能把事做得平順嗎?
4、民進黨反對由多數黨組閣的理由,是這樣的內閣不知道要向舊總統負責還是向新的國會負責?但是假使由多數黨組成的新內閣都會有不知道向誰負責的兩難問題,那麼尊重新國會新民意的看守內閣就會沒有也要向舊總統負責的兩難了嗎?
5、可見,如果馬總統不改其介入習慣,那麼由多數黨組閣的結果固然必會有亂象,但是如果由馬總統組一個「符合新民意的看守內閣」勢必更亂。一旦亂起來,馬總統因為政治生涯已經結束,對他追究政治責任已經沒有意義,於是民眾會不會回頭來把責任擺到勝選的多數黨身上?這恐怕得仔細想想。
無論如何,既然對空窗期太久而不安,又非要內閣在政策上更能符合新國會的新民意,那麼與其用一堆古怪的方式治絲愈紊,何不就由直接由多數黨組閣?
至於所謂多數黨組閣的沒有憲政空間,的確有人是這様講的。然而這講法恐怕忽略了1996 年我國雖然把閣揆產生的方式由國會行使同意權,改變成總統直接任命,但是當時朝野修憲時的共識是新憲要依據法國憲法精神而修改。而法國遇到新選出的國會多數黨和現任的總統所屬政黨不同時,已經形成了任命多數黨領袖或領袖同意的人當閣揆的慣例,這情形迄今已經有三次,沒有一次例外:
1981 社會黨領袖密特朗當選總統,由於一連串的經濟問題,社會黨在1986年的國會選舉中大敗,於是密特朗任命右翼的國今多數聯盟領袖席哈克為法國總理。
1988年密特朗連任總統選舉,1993年國會大選,右派又取得壓倒性勝利,這時席哈克認為自己已當過兩次總理,不再接受任命,於是密特朗任命右派推舉的人巴拉杜為總理。
1995年5月,席哈克當選總統,1997年國會選舉,右派保衛共和聯盟選舉失敗,席哈克在選舉後的第二天就任命社會黨的若斯潘出任總理。
民進黨說台灣也有自已的慣例,那就是2008年1月國會選舉國民黨大勝,陳水扁也沒有讓多數黨組閣;但凡事舉陳水扁為例恐怕不是一個明智的策略;況且當時國會和總統分開選並沒有長達4個多月的空窗期問題。

2008年民進黨國會敗選後,時任閣揆張俊雄依照憲政慣例提出內閣總辭,但陳水扁退回總辭案,由張揆繼續看守,和平轉移政權。但當時國會和總統分開選並沒有長達4個多月的空窗期問題。(記者叢昌瑾攝)
如今,空窗期會這麼久,始作俑者是馬總統,他為了選舉操作,硬生生地把總統選舉從慣例的3月底提前兩個多月,造成了4個多月的空窗期。
在歐洲,除非遇到聯合內閣難産,否則這麼久的空窗期根本是天方夜譚。一般都是選舉結束2個週內新內閣就上台了,所以在立委任內,我建議國會和總統選舉時間都應該改在就職一個月之內,那麼總統應該是4月選。沒想到雖然從此立委選舉2008後從12月初延到1月中,但2012 年總統選舉卻反而被馬政府提前了兩個多月,兩個選舉時程的變動方向完全相反、互相衝突,邏輯錯亂,原因當然是選舉橾作考量。當時民進黨就以空窗期太長嚴厲批評馬政權,沒有想到這一次選舉,當國民黨還在猶豫要不要總統立委合併選時,民進黨反而大翻轉,堅持非合併不可。空窗期既然是這樣造成的,兩黨都有責任,宜共同努力解決,及早由多數黨組閣以消彌空窗期造成的危機。
否則藍綠雙方在這議題上僵持對立,蔡主席設定的大戰略:領導和解,進行協商,結來政黨惡鬥恐怕難以踏出第一步。

參與討論

回到「評論」